城中村改造与太原城市国土空间的拓展
[日期:2015-04-01 09:28:32]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    网友评论 0 打印

  一、太原概述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国土面积6988平方公里,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国土空间最小的城市之一,位列全国倒数第三。其它两个城市分别是:南京6597平方公里,海口2304.84平方公里。辖6区、3县、1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经济区)、3个省级开发区(民营区、不锈钢园区、阳曲新型工业承载区);52个街道办事处,578个社区居委会,52个乡(31)、镇(21),929个村民委员会,1528个自然村,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是“一核一圈三群”的中心城市,是太原都市圈的核心。

  太原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近100年来,太原的装备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世界知名的不锈钢企业太钢、世界知名的重型机械龙头企业太重、世界知名能源集团晋能集团等,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和生产基地。

  太原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龙城”之雅号;九个独立王朝——赵国、前秦、东魏、北齐、北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以太原为其政治中心;自尧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和商业中心。

  太原是晋商之都、根祖之地。历史上太原一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中心地;是天下张氏、王氏和郭氏的始祖地——汾水之神台骀是张姓始祖,公子晋是王氏始祖,阳曲虢公是郭氏始祖。每年,世界各地的海内外游子纷纷奔赴得姓始祖地太原祭奠自己的祖先;太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产生过刘恒、李世民、武则天、狄仁杰等杰出的政治家和白居易、王之焕、王昌龄、罗贯中等杰出文学家。

  太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拥有独特的政策、区位、能源、资源和环境优势。

  对于这样一个工业基地、文明古城、资源大市、交通枢纽、根祖之邦、晋商之都,对于这样一个全国少有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科研基地,对于这样一个立足黄土高原、雅号龙城的经济、交通、通讯、文化、会展、体育、新闻、出版、医疗、教育中心城市,698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了。

  二、太原国土空间的制约因素与城中村改造太原国土面积是6988平方公里。在这个三面环山、一水中流的城市地理空间中,山地、丘陵、平川的比例大体是5:3:2。这么算来,太原城市不适宜搞建设的国土面积有3494平方公里;不易、不宜搞建设的国土有2096平方公里,两项合计是5590平方公里,剩下的适宜搞建设的国土面积是1398平方公里。而在这1398平方公里中,农作物种植面积是108.88千公顷(太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是说有1080平方公里(其中山上梯田大约200平方公里)是基本农田。言下之意,撇开河道、城市道路、城市已有建筑物不算,太原还有31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适合搞建设。在这318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6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老工业企业、有191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城中村、有58平方公里的机场国土空间……这么算来,太原适宜搞建设的城市国土面积只剩下了3平方公里。

  太原城市国土空间不足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比如,我们太原的经济区、高新区、民营区批准的规划面积合计为23.93平方公里,实际可利用面积15.7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开发区面积为5.98平方公里,平均实际可利用面积3.9平方公里,最大的9.6平方公里,最小的2.3平方公里。加上不锈钢园区,四个开发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3%,规模太小、已无发展空间,难以发挥总量提升、产业转型和集聚的作用。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调研时了解到,高新区“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除了中央、省、市单位等占地,实际开发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而且现有园区已经城市化,工业企业不断萎缩,许多好项目不能落地”。而“中部六省10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平均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太原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有4个,实际规划用地只有24平方公里。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武汉是800平方公里,太原是武汉的3%,郑州是977平方公里,我们是郑州的2.4%”。王儒林分析说,“现在太原的城镇化率已经高达84.12%,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比武汉高13.52个百分点,比郑州高17.04个百分点,但是太原的‘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高达94.22万人,占市区人口的33.1%。这说明太原城镇化率太高,城镇化质量太低,实际上就是虚高实低”。全国8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平均面积78平方公里,以不足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去拼人家平均面积134、7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三、大太原都市圈建设、城中村改造与太原城市国土空间的拓展

  拓展太原城市发展空间,国内外有很多经验可资借鉴。如安徽的合肥模式、广东的广佛模式、福建的厦漳泉模式、陕西的西咸模式。从目前看,现实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建设大太原都市圈,一条就是城中村改造。大太原都市圈建设,决策权在国家。所以,奋斗的目标,是建设大太原都市圈;现实的入手点,应该放在城中村改造上。

  战略目标:落实国家实施太原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建设大太原都市圈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方案指出:实施太原都市圈战略,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重点,以阳泉、忻州、吕梁为支撑,把太原都市圈打造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

  2015年2月4日,李小鹏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推进道路、公交、通信、金融互联互通和产业一体化。

  一个方案、一个报告,都有很高的权威性。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同城化”。什么是“同城化”?我觉得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隶属于武汉,那是真正“同城化”。所以太原晋中同城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一个单纯规划问题,更是一个行政区划问题;不是能和不能的问题,而是应该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政策背景下选择先行先试路径的问题。这个路径,安徽撤并巢湖市的合肥模式可以借鉴。今年两会期间,驻晋全国政协委员傅建荣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国家在山西设立晋阳新区的建议,就很值得推广。他说:“去年国家就批了6个新区,加上以前批的一共有11个国家级新区。比如人们熟知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11个新区分布在东南和西北,中部六省都没有。”应当说,这是解决太原国土空间制约问题的最佳选择,也是实现产城融合、破解城市空间不足、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的不错选择。

  战略重点:借鉴国内各大城市“腾龙换鸟”的发展模式,继续加大老工业企业搬迁力度和城中村改造力度

  把市区老工业企业和城中村占用的宝贵土地空间腾出来,让企业找到更合适的发展空间,让农民转化成市民,是国内通行的“腾龙换鸟”模式。这个模式,对缓解太原城市空间的压力,应该说是既实用、管用,又耐用、好用。目前,太原老工业企业搬迁力度和城中村改造力度都在加大。其中,以太化集团搬迁为标志,老工业企业搬迁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城中村的土地问题、污染问题、人口问题、治安问题、腐败问题,通过扎实的城中村改造,相信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今明两年,我市85个城中村要整村拆除、同步建设,可喜可贺。为保障目标稳步实现,市政府已经制定了19项具体的推进措施。市委的决策很正确,那就是“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是造福群众的最大民生工程、是推进富民强市的重大发展工程、是增强城市功能的重大战略工程、是重塑太原三个形象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应该也必须按照市委的要求,“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城中村改造这场硬仗”。

  编辑:闫珺 0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查看评论
点击换一张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企业服务